2006.8.28 Last Update :2006.12.11

Head in the Clouds—白日夢美人

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當然不只是美貌而已。其實我喜歡她這次的角色,懲罰有虐待癖的爛男人,和《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中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演的角色一樣大膽而有力,雖然她們目的不同。

IMDb  us  ru  jp  Tralier  Directed and written by John Duigan

《英法情人》(Head in the Clouds)故事起於戰間期之初的一九二二年,終於一九四四年八月巴黎光復,重點並不在亂世三人行的情慾關係或戰爭大義,而純粹為一個我行我素、在亂世裡做白日夢的絕豔女子作傳──她美豔可比《真愛伴我行》的瑪蓮娜(Malèna),人性化更超過 《攔截密碼戰》的克萊兒(Claire)。

頹唐的黃金年代

戰間期是一個驚世駭俗的時代:知識份子、藝術工作者、中上階級在都市中過著迷亂的生活,正像《少年根特的煩惱》所呈現的,同志或性開放並不稀奇;這個時代是絢爛的,達達、超現實主義、Art Deco、包浩斯豐富了藝術,吳爾芙、喬伊斯、卡夫卡、普魯斯特拓展了文學,但這一切也如德國威瑪,在百花齊放的榮景中已預見未來的頹傾毀滅──

《英法情人》前半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因此姬妲的放浪不但來自她複雜的家庭背景、體現她不羈的性格,更是那個頹唐年代的縮影:

浮華輕快的配樂帶出了時代的糜爛,姬妲(Gilda)和米雅(Mia)的舞步彷彿《揮灑烈愛》(Frida, 2002)中Frida和攝影家女友共舞的再現,復古而誘人──所有事物以愛爾蘭裔青年蓋伊(Guy)的角度敘述,蓋伊一九三三年在劍橋結識這個聲名狼藉的美女,是她領著他進入成人世界,也是她毫不保守的性情讓他迷戀不已,才寧願一路隨她到巴黎,與她及她的西班牙裔女友米雅同住一個屋簷下。

但歡樂的生活有著陰影:蓋伊的愛爾蘭背景讓他對粉飾太平的生活內疚,米雅本身是西班牙裔難民,始終想回國當隨軍護士──於是那個黃金年代歌舞昇平的假象,只消納粹一次廣播或西班牙內戰升溫的影片,就能戳破;蓋伊與米雅終究離開了姬妲,到西班牙參戰。

誰說兩女一男三人行一定是男的大享齊人之福?這回是一位雙性戀小姐左擁右抱……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在本片中演出女同志。

抱持理想到西班牙抵抗法西斯的西歐青年所在多有,改編自以戰間期為背景同名小說的《戀戀冬季》中亦曾提及,蓋伊並不是異類;而同一場戰爭對米雅來說是國仇家恨,參戰更理所當然。在慘烈戰役中的短暫假期,蓋伊與米雅同榻而眠,然後像《夜奔》的少東和英兒一樣,發現他們之間的情感是跨越世俗所謂性別或愛情的.因為他們愛著同一個人──這也意味著,正如《夜奔》實際上的主角是林沖,《英法情人》的主角就是姬妲,蓋伊與米雅都不過是她的陪襯。

是米雅的突然殉難讓蓋伊和姬妲無法復合,而反法西斯戰爭的失敗更不過是更大一場戰爭的前兆罷了。

身在硝煙中

跳接二戰的片段出現法國人逃難的電影畫面,這個混亂而恐怖的場景似乎很常見,《灰眼珠的男孩》和《夏日單車》中都有;而張伯倫在唐寧街的聲明更象徵對英國來說二戰正式展開──

蓋伊再度回到法國,這次是以盟軍空降間諜的身分;空降間諜這個題材不久前《戰地有心人》也使用過,但《戰地有心人》是以女間諜和反抗組織成員公式化且圓滿結局的異國戀為主,觀點單調並與大部分好萊塢片一樣霸道,硬是讓所有法國人都說了英語,而《英法情人》在演員的語言使用 算是用了點心設定:讓姬妲有美籍母親法籍父親 (其實南非籍的莎莉.賽隆母親是德裔,父親是法裔),而德國軍官法蘭斯(Frans)更曾留學劍橋,故好以英語與姬妲交談;算是交代了全片大多數使用英語的背景,並在必要時穿插法、德、西語。

蓋伊工作中偶然遇見已成德軍情婦、被鄰居指為人盡可夫法奸女的姬妲──《英法情人》後半段除了由懷疑、無奈、遭組織成員指責的憂鬱、發現真相的驚喜恐懼交雜,再到最後不顧一切想救姬妲卻功敗垂成的傷痛;更引人注意的是兩種態度:

法蘭斯對姬妲用情至深卻能面不改色地將戰俘凌虐致死(雖說他的手段遠不及日軍兇殘),反抗軍組織的成員最後將怒氣出在自己可憐的女同胞身上,卻不知這些和德軍交往的女子中看似最可恨那位,卻是為盟軍工作的自己人……

湯瑪斯.科瑞奇曼(Thomas Kretschmann)這位逃出東德的俊美老兄,是二戰片德國軍官專業戶,每次在劇中下場都極慘……

反襯或許是任何一種藝術作品的老把戲,但很有效:《英法情人》全片處處可見,不只用於表現多元觀點,更常用於表露人物情感,如姬妲得知米雅死訊時窗外人正大肆慶祝國慶;蓋伊目送姬妲離去僵立難以挪步,背後跳繩的少女仍歡快地在街上跳著……總的來說,前半段歌舞昇平的歡樂是為了與後半的戰爭離亂對比。

「她」

在那些與德軍交往、戰後遭國人私刑的佔領區女子中,姬妲和《真愛伴我行》的瑪蓮娜(Malèna)、《夏日單車》的法蘭西絲(Françoise)、《紙牌的秘密》的奶奶不同,既不是走投無路的墮落,更不是純粹只為愛情──姬妲和《上海之死》中的于堇一樣以美色換取情報,也像風蕭蕭的白蘋,在一場諜報交鋒中香消玉殞,只不過她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下。這是合理的,不僅止於戰爭總有人犧牲,更因諜報戰聯絡線愈少愈不容易洩密的特性,以及這個遊戲人生的女子是多麼容易被誤解,而不見容於保守刻苦的戰時社會。或許也可以說片頭占卜師就揭示了姬妲將在三十四歲那年遭逢大劫──

這齣復古味十足、集二戰愛情片內容大成的戲,除愛用反襯外,常以鏡頭暗示接下來的劇情,如米雅的跛足在她對蓋伊陳述過去之前,就已暗示了她來自戰區的背景;米雅乘車找蓋伊敘舊時畫面上埋伏的敵軍,就已預示米雅將遇害;而蓋伊始終戴著他殺死的政府軍士兵藏著愛人照片的項鍊,不只是戰爭殘酷,更註定他和姬妲將像政府軍士兵與相片裡的女孩那樣,再也無法相聚。

她在做一個白日夢,一個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的美夢,卻是失敗了,厭倦了。

《英法情人》混和了愛情與戰爭是陳義過高嗎?《英法情人》看待時代的觀點不夠一貫而顯得混亂嗎?《英法情人》不過是描述一個絕豔女子終將被時代淹沒的傳奇人生罷了──那是個西歐人人對結束戰事責無旁貸的時期,投身反抗運動無可厚非,況且攝影師這個職業已對她將做的事做了鋪墊;再者,就是戰火最烈時,《英法情人》也沒忘記以敵軍及僚友的愛情事件映襯主角的無奈,並不像珍珠港》那般貪心不足搞得愛情戰爭都蒼白。

濃豔的《英法情人》或許因摻雜各種二戰電影情節使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人接應不暇,又或者因此讓看慣各種二戰背景電影的老影迷感到無聊,但與其說的本意與營造史詩的大作相近,毋寧說此片更近於徐訏小說《風蕭蕭風蕭蕭裡兩女一男也有微妙的情感關係(白蘋和梅瀛子除了都對徐有意思之外,也深深迷戀著對方);而風蕭蕭的梅瀛子前半生太過精采,姬妲的過去亦不遑多讓;梅瀛子在為白蘋完成任務後選擇作為船娘引退,被學者分析為「人生疲乏感的沉重」,姬妲不多加辯解便迎接死亡又何嘗不是如此?

史都華.湯森(Stuart Townsend)總被懷疑在這部片中是否跟女友假戲真做,沒人注意他的表演。

請恕我辭窮,往電影院的路上我正好在聽朴樹的〈旅途〉──無論蓋伊多麼愛姬妲,在人生這條永遠不歸的路,就算情人也只是偶然相遇然後離去,各自承受生命中漫無止盡的寒冷和孤獨──《英法情人》結局是真切的,好一段時間我都無法將蓋伊來遲一步對著姬妲絕筆信流下的眼淚由腦海中揮去。

 

Women @ WWII

一九四三,她們在納粹德國

夏日單車 La Bicyclette Bleue

灰眼珠的男孩 Les Égarés

 

.相關文章

金馬影展之二 穿越二戰硝煙

童星電影錄第五輯 二次大戰與孩子們

黑白研究院:放映室影展與類型電影

 

.最新消息

烹鶴報: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