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7 Last update:2015.1.27
英國古典文學名著向來是影視劇熱愛的劇本素材,哈代《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狄更斯《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1)這兩部主角「以為改變了命運,不想卻掉進泥濘裡」的小說,打從默片時代便被搬上大銀幕,改編是要如何舊瓶裝新酒呢?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一九七九年的電影作品《黛絲姑娘》(Tess, 1979;英法合資)刻意營造陰暗畫面,甚至連一開頭的五旬節場景都是黃昏,來暗喻黛絲的悲慘命運;伊恩.夏普(Ian Sharp)導演的一九九八年LWT迷你影集版《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8),延續七九版的暖黃色調,且引入更多陽光,畫面彷如康斯塔伯畫作;大衛.布萊爾(David Blair)執導的二〇〇八年BBC新版《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008),飽和度高、草地鮮綠,充分顯示數位時代的高階析度影像處理能耐,然而無論導演、攝影或剪輯怎麼變戲法,觀眾不難發覺《黛絲姑娘》各影視版本場景的差別不大,原因是哈代的《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原作本就極有畫面感!
開頭安格爾與黛絲錯過的五旬節、前段黛絲被誘惑的草莓溫室,暗喻工業時代來臨、轟然作響的打穀機,以及最後黛絲被捕的巨石陣,都是哈代原先就設置完善的場景——我總是邊看邊想,哈代真是個天才,在電影尚未發明前,就寫好這部比起舞台劇來更適合電影改編的小說。
《黛絲姑娘》場景經典不易搬動,又以女主角為名,改編作品中挑大樑的女演員,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三部影劇作品中,飾演七九版黛絲的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野性、九八版的賈絲汀.霍德(Justine Waddell)夢般、潔瑪.雅特頓(Gemma Arterton)樸拙,各有千秋。
▲ 七九版黛絲的嘟嘟翹唇讓觀眾想入非非。
名場面中,吃草莓充滿性暗示的一幕,演出時最年輕的娜塔莎(十八歲),美貌與豐唇最令人難忘,可惜這也是她當時表演能耐的最佳發揮。後半安琪兒(Angel)跳脫處女情節,去找黛絲的重頭戲,三個黛絲見到他的反應各不相同——娜塔莎呆呆地站在樓梯上看著對方,用稚嫩的聲音說「太遲了」(too late);賈絲汀走下樓梯,神態恍惚,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邊往樓上看,邊小聲說「太遲了」,最後還帶上一抹苦笑,看得觀眾都心碎;BBC這版的《黛絲姑娘》,場景離樓梯比較遠,窗戶不像原作寫的有簾子,因此透著光有宗教場所般肅穆的氛圍,但潔瑪最後對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是急急搶話……三個黛絲一比,賈絲汀倒還真是最厲害,有原作黛絲在惡夢之間遊走的感覺。
三版處理手法差異最大的莫過於黛絲一家被房東逐出門後遇見亞歷克(Alec)、黛絲殺掉他,以及最末收場的段落:
原作黛絲一家流落到德柏維爾家古墳塚前,七九版的黛絲在墳塚前為弟妹唱歌,〇八版黛絲在此終於願意委身亞歷克已讓家人有地方安歇,但九八版的亞歷克動作更快些,在黛絲一家被掃地出門後立刻登場;亞歷克之死,七九與〇八版都是按照原作讓女房東從鑰匙孔聽他們吵架、下樓後又見天花板上浮出血跡,但九八版是直接呈現兩人衝突的場面、黛絲的恨意,並透過兩人的對話點題——亞歷克出身的家族其實並非德柏維爾家真正的後裔,只是藉這個名號抬高身分而已!而這個謊言引發了黛絲的殺機。
▲ 向警察說「準備好了」的九八版黛絲堅毅萬分。
最後巨石陣的黎明,原作先是安琪兒見到警察,要他們等黛絲醒來,而後黛絲起身,對安琪兒說這樣的幸福已經足夠,然後走向警察,說:「我準備好了!」七九版略去黛絲說她願已足,九八版略去安琪兒對警察的請求,〇八版則刪掉黛絲「準備好」的台詞;不同於七九與九八版結在黛絲「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般隨警察離開巨石陣,〇八版在安琪兒擁抱黛絲而黛絲離去、進監牢後,陷入對五旬節的回憶中,最末接上原作安琪兒與黛絲小妹麗莎露聞鐘響見黑旗彷若遊魂的橋段。
若說〇八版《黛絲姑娘》是從安琪兒的視角收尾,那麼在黛絲說她很滿足時給了大特寫的九八版,便可說是黛絲角度收場的。有趣的是九八版的改編似乎顯示女主角賈斯汀.霍德本身的特質會影響編劇方向——不僅她飾演的黛絲最為悲壯,翌年她演出的《遠大前程》,結尾也是歷年改編中最強調女性自我意志的一版。
狄更斯的《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1)是部轉折甚多又Happy Ending的作品,搬上大小銀幕頻率要比《黛絲姑娘》高得多——若不提好萊塢,英國歷年來就拍過七部,甚至連李小龍、蕭芳芳童年時都演過粵語片版《孤星血淚》(1955)。接下來就讓我分剖分剖目前臺灣市面上容易找到的六個影視版本吧。
咸信一九四六年大衛.連(David Lean,代表作《阿拉伯的勞倫斯》)導演的《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1946)已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光看暴風雨之夜由遠而近越過屋頂拍進窗內、以懸臂拍攝皮普(Pip)由律師樓俯瞰絞刑的鏡頭,乃至末段汽船向小艇衝來的驚險場面,就知攝影匠心獨具,難怪當年獲頒奧斯卡最佳攝影。這個版本的敘事特徵是用旁白補述背景、以畫外音呈現皮普的心思——比如說偷了姊姊做的肉派給囚犯吃,一路上被牛群說話譴責。這版劇情將皮普塑造得對姊夫喬(Joe)比較有良心、專情,也沒有阿貝爾.馬格維契(Abel Magwitch)殺死仇人的畫面,而其最大的問題在於選角不當:飾皮普的約翰.米爾斯(John Mills)當時年近四十,硬要扮小讓觀眾頗出戲;演赫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的瑪蒂達.杭特(Martita Hunt)雙下巴頗明顯,說自己很瘦極亦缺乏說服力;整部最可看的演員,莫過於扮演小艾絲黛拉(Estella)的珍.西蒙絲(Jean Simmons)——這個和費雯.麗(Vivien Leigh)有幾分相似的女孩,高傲起來也不遑多讓。
▲ 在四六版飾演小艾絲黛拉的珍.西蒙絲,初露巨星鋒芒。四十三年後,ITV又拍起這個故事,並找她來演赫薇香小姐,可惜那版我無緣得見。
大衛.連那部作品首映後近三十年,電影與電視劇都邁入彩色時代,然而改編名作卻依然保守。一九七四年英國ITC娛樂公司(代表作:《雷鳥神機隊》)製作、美國導演約瑟夫.哈代(Joseph Hardy,七〇年東尼獎最佳導演)執導的電視劇《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1974),不但和四六版一樣利用主角旁白來陳述故事背景,許多劇情更是順著四六版而來,比如比蒂(Biddy)和喬年紀更接近、姐姐去世的時間提早、另一個學徒奧立克(Orlick)徹底消失、皮普主動請赫伯特(Herbert)教自己餐桌禮儀、在赫伯特指導下抱椅子跳舞,乃至略過俱樂部與威米克(Wemmick)家的機關皆是如此,不過這版比起四六版更為著重愛情線部分,皮普小時後就逢人便說自己喜歡艾絲黛拉,也是少數把結局放到「多年後,皮普由國外回來」的版本。七四版無可彌補的缺陷在於經費可能頗拮据,以致場景不如其他版本壯闊、豐富:主角皮普一家無法住在沼地而非得住在街道上,赫薇香小姐的宅第和其他版本相比也小到很窮酸。最糟糕的一點,莫過於女主角莎拉.邁爾斯(Sarah Miles,時年三十三)必須從十五歲一直演到大。
七四版在豆瓣評價最佳,並不是因為這版製作多精良、演員多出色,乃是因為豆友大部分都有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片情結,就像咱們臺灣七年級生都覺得馬蓋仙(MacGyver, 1985-1992)就要用國語講「帥啊老皮」,並以為九〇年代劉傑配男主角的日本動畫多是神作一樣。
▲ 現代版的賀薇香小姐不穿結婚禮服!
對於這個經典故事而言,九〇年代創新方到來。一九九八年,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執導的美國電影《烈愛風雲》(Great Expectations, 1998),將場景搬到現代的美國佛羅里達州,以陽光充足的副熱帶地域取代陰暗濕冷的泰晤士河沿岸,連帶對應賀薇香小姐的黛斯摩小姐(Ms. Dinsmoor,安妮.班克勞馥〔Anne Bancroft〕飾演)也畫起濃妝、穿著二〇年代裝飾藝術風格的異國風服飾,跟著老歌跳舞。往澳洲的囚船、發霉且爬著蟑螂老鼠的婚禮大蛋糕、穿著發黃結婚禮服著火的老太太?拜託,這是一九八、九〇年代的美國呢!不會有那種東西的,只會看到獨居老人孤單死在大宅中、義大利裔黑幫分子在紐約地鐵仇殺。我相當喜歡將對應皮普的芬恩(Finn,伊森.霍克〔Ithan Hawke〕飾)改為畫家的設置,但這部最大的缺憾,大約在也在這裡——芬恩雖然在愛情方面跌倒,事業卻很成功。其實原作的重點不只感情線,還在於皮普一直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最末才發現自己不如鐵匠姊夫喬,亦不如擔任貿易公司職員的室友赫伯特。藝壇是多麼競爭的地方啊,如果讓芬恩跌一下跤,這部電影就能躋身五星級。
現代版《遠大前程》推出後不久,BBC第二次改編這部小說,找來朱利安.賈洛(Julian Jarrold)導演,成品便是片長三小時多的一九九九年電視電影版《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1999)。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飾演的賀薇香小姐依然有著年輕時的體態,沒戴頭紗,穿著精緻但泛黃的禮服一點也不可笑而顯得悲哀。那時是膠捲時代的尾聲,而這部彷彿想留下餘溫的電視電影有許多美麗的、意象式的影像呈現,比如麥田,比如夜間的剪影與微光,還以許多近攝、晃動的鏡頭來表現皮普與艾絲黛拉內心的波動——皮普一開頭被逃犯追,及稍後觀看追捕逃犯的鏡頭都是如此。在取鏡方面亦頗有特色,比如賀薇香小姐問小皮普對艾絲黛拉看法如何,其他版本多半將三人都拍入畫面中,這版卻直接特寫艾絲黛拉表情不屑但卻側耳傾聽的模樣。艾絲黛拉到倫敦來,下了驛馬車,在廣場上等待皮普,這段以俯瞰角度呈現,穿插皮普在窄巷中奔跑的背影,也頗有巧思。
九九版不僅攝影、剪輯上乘,音樂與劇情也頗有特色。不同於過去各版大樂隊的表現方式,九九版的配樂有點類似驚悚片,常以類似汽笛的高音暗示劇情,且以皮普小時候唱的「鐵匠之歌」貫串全劇。當他與赫伯特打架,艾絲黛拉正在樓上學他唱鐵匠之歌,最末集這首歌也出現在畫外音,呼應了後來赫伯特幫他取綽號「韓德爾」這點(作曲家韓德爾代表作即《快樂的鐵匠》)。撲克牌亦不只出現在皮普與艾絲黛拉一起玩牌的段落,還有成年皮普去見賀薇香小姐,偷拿牌珍藏的橋段,以及全片的結尾。九九版不僅有美麗的場面,也是能以原作史密斯廣場「殺牲口」的遺留物表現皮普對大城市驚詫感的版本——無論四六、七四或九八版,皮普對壯麗的大都市只有鄉巴佬的驚嘆,而沒有這種不適感。這也是少數談到皮普去柏凱特(Pocket)家學習上層子弟教養的版本,末段皮普一再以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比喻自己與阿貝爾.馬格維契的關係。
▲ 「不過是些燈蛾和醜陋的小蟲子,在蠟燭光旁邊飛來飛去。蠟燭有什麼辦法呢?」容我提醒一下,艾絲黛拉這讓皮普一驚的名句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兩版改編都聽不到!
二〇一一年,BBC再度拍攝《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2011),導演是參與過《冰與火之歌》、《海濱帝國》的布萊恩.柯克(Brian Kirk)。此時已是數位時代,這個版本也充分顯現數位時代的優勢——全片調成冷色調,倫敦街景不像四六版只能盡量以仰角拍實景,可以用藍幕加上數位合成畫面。然而當這部電視劇出現了姬蓮.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所飾、史上最年輕最美麗的賀薇香小姐,也呈現出數位時代的危機,那便是在強大的風格化後製加持下,劇情卻益發缺乏人味、偶像劇化。
BBC新版播出的同時,電影版《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2012)也展開製作,導演是麥可.紐威(Mike Newell,《蒙娜麗莎的微笑》、《火盃的考驗》),編劇則為大衛.尼可拉斯(David Nicholls,代表作《真愛挑日子》〔One day〕、〇八版《黛絲姑娘》),並於二〇一二年上映。這部電影和九八現代版一樣是全明星陣容,編劇聲稱自己推崇四六版,但繼承四六版的卻只有淡化姐姐死亡的這部分,整體劇情走向比較接近九九版。雖然企圖撇開偶像劇設定,但這版女主角荷莉黛.葛蘭格(Holliday Grainger)圓圓臉一點也不冰山,皮普在餐館指正喬的餐桌禮儀等橋段讓觀眾對男主角傑瑞米.厄文(Jeremy Irvine)的好感度一路下滑,許多劇情進展過快,艾絲黛拉最後與皮普見面的場景也不是原作設定的「回到大宅」,因此並不受歡迎。
▲ 狄更斯安排的結局就是皮普與艾絲黛拉牽起手來。
就結局而言,一九四六、一九九八現代版與二〇一二年版最後皮普與艾絲黛拉牽手,確實是依照原作,然而眾所皆知,《遠大前程》原先的結局,並非這個「疑似美滿結局」,而是男女主角走上平行線——美滿結局是在書商授意下寫的,因此狄更斯寫得朦朧。
沒有一個影視版本按照狄老屬意的悲劇路子走,而且大多數反倒更強化原作僅是暗示的美滿結局——一九四六版的皮普撕下窗簾,讓陽光進入大宅,救出絕望的艾絲黛拉;一九七四版,艾絲黛拉坐在荒廢的大宅裡,向皮普懺悔自己當年曾想主宰自己的命運;一九九八版,皮普回到大宅,看見一個神似艾絲黛拉的小女孩,跟著跑果然與艾絲黛拉重逢;二〇一一版找來了比女主角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標緻、聲線也比她高的男模道格拉斯.布斯(Douglas Booth)演皮普,皮普也不欠債了。整個故事、美術設計都偏向「不食人間煙火」,編劇莎拉.菲爾普斯(Sarah Phelps)布置的感情線還很接近一九七四版——她不斷製造兩人獨處的機會,讓他們在野餐中差點乾柴烈火不可收拾,更讓艾絲黛拉在婚禮前猶豫哭泣,原來她只是在壓抑自己對皮普的愛!甚至連皮普也變得萬分專情,比蒂這個「皮普備胎」角色,都全然消失了。這一版在IMDb獲得相當高的評價,只能說人都是愛看甜蜜愛情故事的,而我卻對這個徹底偶像劇化的改編版本,感到萬分不耐。
對我而言,所有《遠大前程》影視版本中,結局改編得最有意思的是東尼.馬辰特(Tony Marchant,代表作《加羅律師》〔Garrow's Law, 2009-2011〕)編劇的一九九九版。當年的他,還比十餘年後的莎拉.菲爾普斯,更偏重女性的自覺。
在這個版本裡,尤安.葛里菲斯(Ioan Gruffudd)所飾、失去一切的皮普到宅第來,爬過那高聳的鐵門,本想重溫舊夢或者「放把火燒掉這裡」。沒想到這宅子並未荒廢,也沒要出售,艾絲黛拉住在裡面。
皮普希望她承認和自己一樣寂寞不快樂,她確實是。然而他想要拯救這個鐵石心腸的女子,賈斯汀.霍德(Justine Waddell)飾演的九九版艾絲黛拉卻不是其他版本裡面等待男人拯救的艾絲黛拉。宅子已不是賀薇香小姐的那沙塵與蛛網纏繞,封印在結婚典禮當日的灰暗房子,迎接皮普的是敞亮的空間,艾絲黛拉改造過、有陽光滲入的空間,預示大宅將從終止的時間中復活,成為新的家。
▲ 九九版艾絲黛拉把大宅改造成明亮的空間,象徵伴隨賀薇香小姐大半生、籠罩大宅數十年的陰霾終於散去。
這個艾絲黛拉沒有放棄自己命運主控權,更不會如皮普所預言的「成為第二個賀薇香小姐」;那是四六版、七四版艾絲黛拉的處境,卻不是九九版的(可以說有九九版這掌控大局的艾絲黛拉,也才有一二版主動寫信邀皮普去藝廊的艾絲黛拉)。當皮普吻她,艾絲黛拉別過頭去——杜魯默(Bentley Drummle)未死,也沒有休了她,是她主動選擇分居!(原作、七四版、一一版、一二版杜魯默死了;四六版杜魯默在知道艾絲黛拉的生父生母是誰後主動離婚。)等待離婚成立的女人,如果在這時有了新的一段,並不適當。
皮普要走,艾絲黛拉半暗示半勸誘地說:「只因不能表達彼此的愛,所以又要分開?」於是兩人又像小時候般一起玩牌——艾絲黛拉要重新開始,但不是現在。皮普這個漫長的等待,曙光尚未到來,但卻不遠。
豆列:Great Expectations 遠大前程/孤星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