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28 Last Update:2014.10.7

性別,有必要嗎?

──舞-HiME中的巧晶配與黑魔島

二〇〇四年,日本動畫影集《舞-HiME》及法國動畫電影《黑魔島》(L'île de Black Mor)中,同樣都出現超酷、超Man的陽剛少女。性向不是問題,「性別特質」更非固著不變,可不是嗎?

 

.顛覆性別表徵

二〇〇三年賣座甚佳的好萊塢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裡,女主角伊莉莎白「勇敢」的形象讓許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她真正變成海盜是二〇〇七年第三部續作的事),但是次年同樣以海盜為題材的法國動畫《黑魔島》( L'île de Black Mor)倒是走得更遠,其人物根本看不出性別。擁有閱讀能力而掌握知識,成為海盜一員的小僧侶,即便滿臉雀斑絲毫不美麗,卻正是該作的正牌女主角。

▲ 黑魔島(Black mor) 的女主角,雌雄莫辨。

無獨有偶,同年日本動畫公司Sunrise推出的電視動畫《舞HiME》中,也有類似的角色尾久崎晶。這個出身忍者家族、潛入學園就讀的女角不僅總是男裝,還更進一步連聲音也男性化了——配音員小林沙苗採用她配《棋魂》(ヒカルの碁,2001-2003)塔矢亮那樣的沙啞嗓音來配晶(「晶」的日語發音和「亮」一樣是Akira,而且造型也頗相似)。即便她其實不像斎賀みつき那樣本身聲線就低沉,而配過不少美少女角色。這還不是《舞HiME》之中最有趣的設定:看過《凡爾賽玫瑰》(ベルサイユのばら,1972-1973)的人,可以回憶一下配得上奧斯卡這種英雌的安德烈是什麼形象,而在《舞HiME》跟尾久崎晶配對的鴇羽巧海,是一個極秀氣、喜歡烹飪的男孩。

▲ 舞HiME的晶與巧海顛覆了慣用的男女性角色設定。

在傳統的女扮男裝故事裡,女孩子最後是要恢復女裝、回到社會「常態」的,比如說木蘭詩裡木蘭最後穿上女裝,把同伴嚇一跳,又如手塚的《寶馬王子》(リボンの騎士,1953-1966)恢復女兒身和王子快快樂樂結婚去。甚至像孟麗君那樣,接受了一切社會加諸於己身的約束。

一九七〇年代以後女性著西裝長褲已是習慣,男女裝差異逐漸縮小,外表差異是縮小了,而且奧斯卡這種類型的角色也登場,但是在動作、語氣與心理上,「女孩子的偏向」仍然是一種慣用設定。近期女扮男裝日本漫畫《偷偷愛著你》(花ざかりの君たちへ,1996-2004) 、韓國連續劇《咖啡王子1號店》(커피프린스1호점,2007)與《原來是美男》(미남이시네요,2009)裡,女主角們扮男裝只是手段,實質上仍是嬌俏可人。她們偶爾女裝的橋段,還可以營造麻雀變鳳凰感呢。

相較之下,這兩部動畫的設定就好玩了——《黑魔島》的小僧侶到最末還是依然故我,而尾久崎晶雖然在《舞HiME》最末一集穿上了女裝,但在續作《舞乙HiME》中又以以勇武形象登場,把其他角色都擺了一道。

這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也不是首次出現在電影、電視劇或動漫中,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出現——《櫻蘭高校男公關部》(桜蘭高校ホスト部,2002-2010裡女主角爸媽的設定就有這種感覺。即便如此,《舞HiME》及後續的《舞乙HiME》等系列,仍是一部值得紀念的動畫作品——二〇〇九年官網的全系列總投票顯示,最受歡迎的配對,第一是女女配的藤乃靜留與玖我夏姬,其次就是互補性格、到錯性別表徵的尾久崎晶與鴇羽巧海。無論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認同性向及性別特質的多元呈現,至少在觀看這部劇時,他們接受了。並非戴著有色眼鏡觀看奇景,而是真的喜愛這些人物。

 

▲ 舞HiME的靜留與夏姬是日本動畫中數一數二受歡迎的「百合」配對。

 

.真的有性別特質嗎?

誠然,性別賦予人類的身體不同的性徵,然而人的個性是陰柔或陽剛,也是先天的嗎?早在一九三五年,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就以其根植於田野調查的著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質疑過。

「男人與女人的生物本質,(應該被視為)不是一個侷限人類有機體的狹隘柵欄,而是一個寬闊的地基,可將各式各樣的結構建立於其上。」一九七五年,人類學家Ernestine Friedl如是說。

所謂男性應該如何如何、女性應當如何如何,其實都是社會加諸於我們的。先民因應不同環境衍生出不同的生活型態,因此對於性別也有各種不同的「角色」要求。在某一個時代,男人的勞動比女人能夠謀得更多食物,於是他們獲得了更高的權力,而在「性別」方面突顯差異化,甚或造成階層化(科塔克Conrad 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2014)。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性別刻板印象卻依然無所不在。作為當代多元文化社會的一環,我們能否有更多重的選擇,無論內在或外在,無論性向或是喜好的處世方式?

 

 

.流行文化可以避免性別刻板印象

我們的社會不僅有「隱形天花板」阻擋女性升遷,還有其他隱形的視線不斷打量我們是否夠Man或夠有女人味:二〇一四年,美國亞歷桑納州州立大學教授Breanne Fahs因為讓女生挑戰十週不除毛、男生則挑戰十週除毛而上了新聞。覺得她無聊的人,應該去看看二〇〇六年公視觀點360曾播出的英國紀錄片《除毛大作戰》(Hairy Women, 2003):裡面固定做比基尼線除毛的女人與害怕結婚當天臉上有毛的新娘,真是何苦來哉。我雖沒有英國女人這麼辛苦,但還是在大二時買了除毛刀——生於一九八〇年之後的臺灣女子,有幾個敢讓自己的胳肢窩像電影《色戒》(2007)裡的王佳芝?

一九七〇年代,美國少年小說《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abithia,1977)中,女主角是個頭髮極短、從未穿過洋裝的少女,但這個故事到了好萊塢手裡(2007),卻轉為美少女模樣。即便出現了孟克柔(《藍色大門》2002)的臺灣電影、電視劇應當不會如此設定,觀眾依舊被流行文化所囿,依舊給性別刻板印象所包圍——當網拍與美容節目教「她」應該當個美女。

流行文化給予不同性別特質的包容其實還可以更大。性別特質和性傾向是兩個議題,且不盡然正相關,但處在後現代世界,我們的社會應當給予個人更多的選擇,不必獵巫般對性向大驚小怪,更不應暗示明示生為某種性別,人就應有甚麼樣的性情,戀慕甚麼樣的人,如何打扮自己。畢竟我們是陰柔或陽剛、秀氣或粗魯,只是一種特質,並不代表我們是否有良知、是否負責,是否能在這個社會扮演好我們的角色。

再多一些電影、電視劇、動漫畫納入這類設定吧——不必偷渡,光明正大地表現。

 

.推薦連結

HiME

Oriphia:舞-HiME與日本神話

 

黑魔島 L'île de Black Mor

IMDb: L'île de Black Mór

Wikipedia: L'île de Black Mór

 

.相關文章

永恆瞬間——Tuck Everlasting & Bridge to Terabithia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灰——Gilgamesh

黑白研究院:動漫館動畫

 

.最新消息

烹鶴報:動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