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與我】作者迦多尼

小說家的一生  匈牙利簡史 

提起匈牙利,人們會想到什麼?廣大的平原、放牧的牛羊,是不是還有布達佩斯的夜景,與提夏河畔的曙光?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匈牙利有個寂寞的文人迦多尼,寫了一本匈牙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匈奴與我」?

 

──小說家的一生──

迦多尼‧格查(匈牙利語Gárdonyi Géza──烏拉爾語系姓氏在前,英語表記Geza Gardonyi)一八六三年八月三日生於匈牙利外多瑙(Transdanudia)地區的一個天主教家庭。終身奉獻於教育工作的迦多尼,不但是鄉村教師、學校校長,同時也是詩人和劇作家;但真正讓他聞名於世的,是他的小說。 

迦多尼身為現實主義者,卻因他溫和害羞的本質,從不曾對人有惡意,或口出譏諷。除此之外,他還是個不錯的心理學家呢!迦多尼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抓得住小孩子與鄉下人的精神;然而,他對於女性的描寫,總是帶有一絲淡淡的憂愁與神秘──很明顯的,這肇因於他跟瑪麗亞.莫那(Mária Molnár)不愉快的婚姻。也由於他那短暫而悲劇的婚姻,迦多尼的晚年生活寂寞且憂鬱;一九二二年十月三十日,迦多尼孤獨地逝於匈牙利北部的小鎮埃格爾(Eger)。終其一生,迦多尼與他筆下的希臘奴隸齊塔一樣,是個以學問博得社會敬重,卻得不到愛情的癡情郎;這也是他將自己溶入文學世界,以抒胸中愁苦的原因。  

一般公認迦多尼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就是這本一九〇一年出版的《匈奴與我》。為了寫好這本書,迦多尼潛心苦讀,鑽研歷史背景──不但讀遍全歐古籍,尋找所有關於匈奴人的史料;甚至還到法國中部的古戰場,親身體驗歷史臨場感。此外,他費心研究羅馬人與匈奴人的戰法,為求逼真,戰爭場面不知重寫多少回! 

在創作過程中,迦多尼廢寢忘食,全心投入:他將自己關在只有一扇天窗的小房間,徹底脫離繁瑣的現實,走入過去的世界。以他那枝具有魔力的筆,帶領讀者走進歷史,展開一段難忘的匈奴國之旅…… 

迦多尼的歷史小說作品還有《埃格爾之星》(原名Egri csillagok,直譯The Stars of Eger,英譯書名Eclipse of the Crescent Moon;一八九九年出版,敘述一五五二年埃格爾鎮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英雄事蹟)與《神的俘虜》(原名Isten rabjai/ 直譯God's Captives,以聖瑪格麗特Saint Margaret of Hungary為主角,她是十三世紀蒙古入侵時的公主),以浪漫的情節和年輕人純純的愛,襯出歷史事件與人物;前者以快樂的婚禮作結,後者仍維持他一貫的純情與柏拉圖式風格。 

迦多尼的社會小說,則被他對女性的疑惑,與對婚姻制度的嫌惡弄糟;至於他的短篇故事(尤其是因他長期對鄉村生活的觀察而生的),則道出了牧歌般的、迷人的、多采多姿、如詩如畫的鄉農生活。他也寫了很多故事環繞著鄉村生活的劇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酒》(Wine)這齣戲:故事敘述一個鄉下人發誓戒酒,卻又違背了他的誓言;幸好符合鄉下人本性的的適時勸勉, 及時制止悲劇的發生,而有了快樂的結局。 

迦多尼百歲誕辰紀念郵票

迦多尼敏感而寂寞的文人創作,匈牙利人傳閱不輟──二〇〇五年,匈牙利民眾甚至在熱門電視節目中將他的《埃格爾之星》票選為「最喜愛的二十世紀小說」──說迦多尼是匈牙利的國民作家也不為過。

然他的文章不脫匈牙利歷史與田園生活,對外國讀者吸引力較低──縱使二十世紀末幾部小說作品透過翻譯在西歐與美國上市,仍難以引起非匈牙利讀者注意。迦多尼小說的中譯本,至今仍只有這部《匈奴與我》(且為節譯)。

 

 

──匈牙利簡史──

匈牙利(Hungary)是中歐的內陸國,大部分領土是多瑙河蜿蜒流過的喀爾巴阡盆地,總面積九萬三千平方公里,人口僅近千萬,主要的民族是馬札爾人(Magyars),說烏拉爾語系的匈牙利語。雖然外貌和一般西方人無二,但他們的語言卻和中亞的阿爾泰語系比較接近,他們的姓氏也和東方人一樣擺在名字前面。

巨型全景畫《匈牙利人到來》(部分),Arpád Feszty (1856.12.24 - 1914.6.1)繪。

這塊土地曾屬羅馬帝國潘諾尼亞行省(Pannonia),羅馬帝國崩壞後便成為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角力場。西元五世紀阿提拉領著匈人建立的帝國雖大,但一夕間就瓦解,日耳曼人統治這塊土地的時間比較長,卻也不過百年。其後陸續有許多民族搶佔這片沃土,亦未能長久,直到西元八九六年阿爾帕德家族(Árpád)率領馬札爾人越過喀爾巴阡山,很快就打倒其他勢力,以此作為根據地,劫掠中歐。

在這片土地上待得久了,正所謂入境隨俗,馬札爾人也漸漸歐化,從阿爾帕德的曾孫格查(Géza)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並與東羅馬帝國維持良好關係。格查的兒子司提反(Stephan)與巴伐利亞公主結婚,並於西元一〇〇〇年接受教宗加冕,正式成立基督教王國。接下來一個世紀,部落的習慣漸趨消散,即便土地依然共有,這個帝國還是愈來愈法蘭克化。

十三世紀,匈牙利帝國遭蒙古入侵,人口減半,於是號召移民重建國家。土耳其一帶來的庫曼人(Cumans)成了這個國家的新生力軍,匈牙利王子甚至與該族公主聯姻。這個時期,土地漸漸私有化,貴族之間也出現了階級差異,大地主豪富成為新興的特權階級。

西元一三〇一年,阿爾帕德王朝絕嗣,候選新王室的權利按理來說應該回到馬札爾人手裡,但實際的被選舉人卻是靠著聯姻而取得繼承權的外國王族成員。於是自該年到一九四五年,匈牙利的統治者都出身外國王室。繼阿爾帕德王朝之後首先統治匈牙利的是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在他們治下匈牙利人口達到三百萬,金礦也頗有發展,即便大多數金子都直接流入國王的口袋。

倒楣國王路易二世,傳提香(Titian)繪。

十六世紀的匈牙利風雨飄搖,外有土耳其人入侵,內有農民起義。一五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率軍於木哈赤(Mohács)迎擊土耳其人,史稱「木哈赤之戰」(Battle of Mohács)。路易二世軍不幸被殲滅,「民族黨」想迎立本國出身的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總督為王,與有權繼承王位的哈布斯堡王室(Habsburg)又起了內鬨,竟使匈牙利落入土耳其人掌控中。

十六世紀末,土耳其人勢力逐漸衰微。外西凡尼亞地區經歷馬丁努濟(Gyorgy Martinuzzi)的改革,讓馬札爾、薩克遜(Saxons)、賽克勒(Székelys)三族都有選舉權,且包容天主教與新教,已發展成一強國。然而一六五七年,外西凡尼亞君主拉科齊二世(György Rakozi II)的急進引起土耳其猜疑,先是削弱拉科齊二世的君權,後來竟將矛頭指向奧地。奧地利君主和匈牙利人之間嫌隙愈來愈大,甚至釀成苛政與暴動,最後土耳其人興兵圍維也納,卻被擊潰,終至失去匈牙利的所有領地。

哈布斯堡王室信奉天主教且專制,與匈牙利國內屢有衝突。在瑪麗亞.德蕾莎(Maria Theresa)女王統治下的匈牙利,人口增長到九百萬,但經濟卻沒有起色,工業也受到壓抑,而匈牙利語沒在各種儀典上使用,幾乎要成為被人遺忘的方言。

在文化邊緣化的危機感之下,一八四〇年代匈牙利政治家企圖推行根植於民族自覺的改革運動,盼能改善經濟並將國內各族馬札爾化,卻遭到當權派的打擊。一八四九年匈牙利國會興兵反哈布斯堡王室,最後不敵奧軍,後來遭到報復性戒嚴。一八五九年奧國在義大利吃虧後,才決定與匈牙利重啟談判。一八六七年兩方簽訂協約,議定奧匈兩國為平等關係,成為雙元帝國。

此後匈牙利在經濟方面迅速邁向現代化,而在教育語言等方面則逐步馬札爾化Magyarization),非馬札爾民族中,以猶太人最熱衷參與這項同化運動。馬札爾化在布達佩斯周邊成效最佳,但在國境周邊效果就不怎麼樣。

埃斯泰爾戈姆(Esztergom),toldym攝於二〇一一年。位於匈牙利北方的埃斯泰爾戈姆,在十世紀曾是格查王選定的居所,承載著匈牙利的歷史記憶。該城隔多瑙河與斯洛伐克相對,二戰末期撤退的德軍曾炸斷河上的橋樑。

一九一四年,匈牙利以奧匈帝國成員身分參戰。一九一八年,匈牙利獨立,由於無法擺平國境邊陲的外族,只好割出大片土地。戰間期的匈牙利動盪不安,先是政府被推翻,接著又是經濟大蕭條。稍後二戰爆發,匈牙利不得不屈服於德國而法西斯化,還於一九四四年被德軍佔領。二戰結束後,蘇俄掌控了匈牙利,直到一九八九年匈牙利才重返民主國家之列。邁入二十一世紀,匈牙利成為歐盟的一員,並立下二〇二〇年加入歐元區的目標。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