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5.18 Last Update :2015.3.29

復仇的向度

絕世英豪、刺激一九九五、巖窟王與原本的「基度山恩仇記」

就以5W1H來檢視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基度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 1844;或譯「基督山伯爵」)及其改編作品,畫畫看復仇的向度吧。

(各改編作品列表在此;又及,以下譯名取自一九四六年上海文摘初版、在兩岸影響力最大的蔣學模譯本——蔣譯本戒嚴期間臺灣多次盜版,二〇〇一年由光復書局正式在臺出版;此版中文典雅,但由英譯本迻譯而來,七九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校後仍有部分誤譯。近年風評較佳的中文全譯本似是二〇一二年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周克希譯本。

 

▲悲劇總以歡樂時刻開場——一九六六版《基度山恩仇記》,主角安德烈.佐丹納(Andrea Giordana)與茱利安娜.路瑤蒂絲(Giuliana Lojodice)的年輕扮相。

 

.誰復仇

這個人的臉實在漂亮;他的眼睛閃閃發光,像是具有穿透力的;鼻梁筆直,幾乎和額頭齊平,純粹是希臘型的鼻子……或許他曾被長期囚禁在一座墳墓裏,以致無法再恢復活人那種健康的膚色。

——第三十一章

他回來了,以神祕闊綽的異國中年貴族身分。

曾經一切都很美好:不滿二十歲就要升任船長,還有個慈祥的父親,以及美麗的未婚妻,但轉瞬間都成泡影。莫名其妙蹲了多年苦牢,當他終於越獄,純情青年成了冷漠的復仇者。他先報了恩,然後走進那花都巴黎,仇人相見亦認不出眼前這個蒼白貴氣的人物,竟是當年好傻好天真的小海員。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筆下極富浪漫主義特色的《基度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 1844;又譯「基督山伯爵」),像是早前英國歷史小說家華爾特.史考特(Walter Scott)《艾凡赫》(Ivahoe, 1819;又譯「薩克遜劫後英雄傳略」),有男主角潛回故土,故人相見不相識的橋段,但戲劇張力提高了二十倍不止——愛德蒙.鄧蒂斯可不僅是扮裝,他徹頭徹尾華麗變身,以最美的姿態和仇人玩起「你不知道我是誰,但我清楚你底細」遊戲。

(除了扮裝橋段,令人想起《艾凡赫》的還有伯爵以阿拉伯語吩咐僕人的段落,見第三十七章。大仲馬與他的編輯似乎很孰悉史考特的歷史小說作品,如第七十八章提及了《拉馬摩爾的新娘》。)

時間不曾駐留於身的復仇者基度山伯爵,大約是大眾文學史上最迷人的角色吧。電影才發明十多年,伯爵就登上美國的大銀幕,而我輩所熟知的明星裡,「迷你影集之王」李察.張伯倫(Richard Chamberlain)、「大鼻子」傑哈德.迪巴厄(Gérard Depardieu)、「特工」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都扮演過這個角色。不僅如此,這個風靡全球的復仇者在影劇中還活過好幾世——除了原設定的十九世紀初法國,他還曾經長在中世紀北非沙漠(埃及的《狡猾王子》)、民初中國(TVB的《大報復》)、島原之亂後的日本(NHK的《日本巖窟王》)、古代南印度(馬拉姆語電影《錯誤》),以及遙遠未來的星際間(日本動畫《巖窟王》)!

▲一九四三版皮耶.理查—威姆(Pierre Richard-Willm)、七九版雅克·韋伯(Jacques Weber)飾演的基度山伯爵,前者氣質出眾,後者力圖貼近原作。

眾伯爵中,有的太青春少艾(如一九六六版的義大利嫩男),有的太窮酸糟老頭(像是一九九八版的大鼻子先生),有的胖到不行(如一九四一版的拉美男中年),有的太過質樸(如一九五四版的稜角先生),有的太過屎面(如一九六一年版的苦瓜先生),有的妖氣太重(如一九八八版的俄國樹精男),而且為了區別青年與中年扮相,大多把頭髮刷白,相較之下妝容是一九七九版黑髮白膚的雅克·韋伯(Jacques Weber)還原度最高(片中臉塗得多白對照他手便知);至於氣質則是一九四三版的皮耶.理查—威姆(Pierre Richard-Willm)最為理想。

很多人說伯爵應該滄桑,但根據原作他其實是看不出年齡地漂亮,而且應當有種老派的貴族風度,《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 1963)的親王那樣。皮耶.理查—威姆雕刻家出身,五官也與希臘雕像相彷彿(大仲馬則在第二十二章以提香的畫作來形容過剛越獄的愛德蒙)。妝感雖然與一九三四好萊塢版的羅伯.多納(Robert Donat)有相似處,卻沒有多納那種脂粉氣、油腔滑調,且當時他其實已年近五十,身材卻比某些年輕伯爵更好,顯現出掌控慾,是個可以優雅復仇的男人。

 

當他一步步逼近仇人,沒人察覺他藏在貴族外表下的真實身分,二十多年前,馬賽港那太過信任他人的好青年。

只有那女人,纔聞其聲,臉便唰地白了(第四十一章、第一一二章)

 

▲一九八八版的安娜.薩莫金娜(Anna Samokhina)有著歷代美茜蒂絲中最出眾的美貌,但演技卻很驚嚇——不,不只她,我不明白該版為啥人人都是咆哮教主。

 

.何時結仇

此人受穆拉特之命送信與逆賊,並受逆賊命送信與巴黎拿破侖黨委員會……

——第八十九章

一切正是因她而起——美茜蒂絲,美麗的西班牙裔女子,愛德蒙的未婚妻。在她與愛德蒙結婚前夕,愛德蒙因一封密告信下獄,而投信的正是她的愛慕者。

愛德蒙被指稱是拿破崙一黨,卻對自己的遭遇百思不得其解。十九歲的大副,途經拿破崙被流放的厄爾巴島,被臨死的船長託付了祕信。他只是帶信的,信中寫了什麼他並不知情,但在那個政局動盪的時代,無知正是一宗罪——《基度山恩仇記》的靈感其實源於對英戰爭期間的真實誣告案,然而大仲馬卻將故事延到波旁王朝復辟之後,這設定是書中第一層政治諷刺。

就時間點來看,愛德蒙被維爾福關進伊夫堡,是一八一五年初的事。這之後還有拿破崙百日王朝呢!既然愛德蒙的罪名是拿破崙黨羽,為什麼沒被放出來呢?原作第十三章裡有個影劇中幾乎都不曾呈現的小細節:

摩萊爾船長在拿破崙東山再起後曾代愛德蒙請願,請願書中還誇大了愛德蒙作為拿破崙一黨的功績。維爾福不讓父親幫助拿破崙一事曝光,而陷愛德蒙入獄。拿破崙復位時,他還在馬賽任檢察官,那請願書便是交到他手裡。他這麼會「看風向」的人,自然知道拿破崙氣數不長了,於是就把信壓著,等波旁王朝再起,愛德蒙就因這封信當作惡行重大,永無出獄之時。

書中除了直寫波旁復辟政府是「專制」(第十四章,頁115,對維爾福這樣的保王黨甚至拿破崙黨亦極盡諷刺之能事,尤其在維爾福父子「互通聲息」的橋段,顯現了「玩政治」的醜惡(第十二章),然而多數的改編影劇作品,如《基度山恩仇記》的一九七五版與《絕世英豪》,都將他們父子倆臉譜化,相當可惜。

《基度山恩仇記》是相當通俗、快意的故事,世界各地的影人都想將之搬上大小銀幕,然而這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以及故事中不時提及的近代銀行、司法體制,讓「搬家」難度大增——相較於埃及、印度、日本將故事改編到古代,勢必大刪大改(海蒂變成琉球公主還算事小,但涉及歷史、制度的就沒這麼容易),香港TVB一九七七年製播的電視劇《大復仇》,背景設定在清末民初,倒十分高明。

清末民初那辛亥革命、洪憲帝制、二次革命、遺老復辟的反覆混亂,把十九世紀法國的亂局嫁接過來全無違和感。追求義大利統一的法利亞長老搖身一變成了繫獄多年的老革命黨葉成蔭,竟是那樣協調。稍欠的,大概就是基督教世界那恆久的、「上帝v.s.人」的辯證吧。

 

▲《大報復》中的「葉成蔭」(關海山飾)與《基度山恩仇記》七九版中的「法利亞長老」(亨利.維洛熱〔Henri Virlojeux〕飾)。

 

.為何復仇

有幾種罪惡,即使用土耳其人的刺刑,波斯人的鑽刑,印第安人的炮烙和火印也嫌懲罰得不夠的,而社會不是卻不聞不見,絲毫未加以懲罰嗎?請回答我,這些罪惡不是存在的嗎?

——第三十五章

在獄中法利亞長老告知愛德蒙真正的構陷者,乃是故事的第一個高潮。法利亞長老就像是《灰姑娘》(Cinderalla,又譯「仙履奇緣」)裡的神仙教母,他不僅讓愛德蒙免於自殺(第十五章),推理出真相,給他貴族教養(第十七章),更留予他一筆藏在「基度山」、來自博基亞家族對頭的寶藏(第十八章。其實博基亞家族在此不僅是傳說,還與長老統一義大利的志向相連結,第十六章,頁133

基度山原是在義大利與科西嘉之間的地中海小島,原名中的「Cristo」其實就是義大利語的「基督」,因此譯作「基督山」確實比「基度山」更好,而「上帝」的意象更貫串全書:第十五章就費了相當篇幅寫愛德蒙在獄中禱告,最末章之前他也無時無刻不強調其實是上帝藉他的手伸張正義。(書中亦有不信鬼神的人,比如第十九章的獄醫。)

愛德蒙以伯爵之姿在羅馬對阿爾培與弗蘭士說人應當「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如東方人所說的那樣」(第三十五章),抵巴黎後又與維爾福展開貴族式辯論,說自己是相信原始民族的報復法最符合上帝的法律(第四十八章)

雖然《新約聖經》教人要愛仇敵,《舊約聖經》中,卻有許多提及報「血仇」的段落。壓垮愛德蒙的最後一根稻草,確實是父親的死。然而生在十九世紀的愛德蒙,報的是血仇嗎?血仇其實只是導火線,正如第八十九章他向美茜蒂絲所表示的,他為的是自己——他要血祭的是他那不復的青春與天真。啟蒙主義以降,「個人」的存在感已大過集體,故而這個時代的復仇者不為主君,不為家族,為的是自己蒙受的不公。

歷來《基度山恩仇記》有很多變形,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小說改編的《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大約是最受歡迎的——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演的主角安迪一樣越獄,一樣逼死了仇人,一樣讓觀眾感動不已。縱使這個發生在二十世紀中美國的故事,「結仇」及「復仇」都在獄中,且監獄已現代化許多,主角也不需要點化「變身」。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銀行家,本身就有貴族氣質而與監獄格格不入,令底層出身的獄友們感到神祕難解。

▲《刺激一九九五》與動畫《巖窟王》嘗試從配角的觀點敘事。

動畫《巖窟王》(2003)由於跳過了愛德蒙成為伯爵以前的情節,一開場就是羅馬狂歡節,由復仇的「被害者」阿爾培的角度切入,把愛德蒙描寫成瘋子,讓觀眾難以同情之。《刺激一九九五》好看之處,卻正是在於以獄中友人瑞德的視點敘述,讓觀眾猜不到「疑似殺妻」的主角安迪心思。若言《基度山恩仇記》「構陷案真相大白」的轉折設置,是為了讓受盡苦楚的主角以復仇之心觸底反彈;《刺激一九九五》則讓觀眾在「兇手另有其人」揭露時訝異不已,進而同情看似機心深不可測,實則無辜的主角。

為什麼復仇?仇人奪去愛德蒙的美好生活,典獄長則瓦解安迪證明清白的最後希望。為了不讓作假帳一事被揭穿,典獄長謀害知道殺妻案真相的年輕竊盜犯獄友!縱使《基度山恩仇記》與《刺激一九九五》之間,場景與敘事手法的差異可謂不小,《刺激一九九五》卻比很多直接改編自《基度山恩仇記》的影劇作品,更能體現《基度山恩仇記》的精髓——

為了黑牢中埋葬的歲月,他復仇,然而他的良知並不因此泯滅,面對人生的優雅亦不因此消失。

 

▲四三版與六六版《基度山恩仇記》中,愛德蒙與維爾福的婚宴/婚禮交叉剪接。

 

.對誰復仇

「我講到的那些人,是既都有錢又有勢,假如他們把他們的手指尖彈到我身上,我就得像玻璃似的粉身碎骨……」

——第二十七章

扮成長老在卡德羅斯的客棧探聽過後,愛德蒙決定向時運不濟的老東家摩萊爾報恩(第三十章),並在這之後展開對三個人的復仇——寫誣告信的鄧格拉斯、寄信的弗南,以及將他關進牢的維爾福。如今維爾福依然是檢察官,鄧格拉斯搖身一變成了大銀行家,而弗南則是退役的將軍,全在巴黎居高位。

在這三個人之中,和愛德蒙當對照組的並不是同樣出身平民、愛著美茜蒂絲的弗南,而是家境殷實但父親是拿破崙黨、重權位不重愛情的檢察官維爾福——原作中兩人都有個老爹,又同一天結婚,意象夠清楚了。好些版本都將兩人的婚宴連成一氣,四三版電影、六六版電視劇中,兩場婚禮還採用交叉剪接呢。這樣的維爾福,任何政治風暴都打不倒(第四十八章),二十年後還有父親、岳父岳母(前妻父母)、老婆、女兒、兒子一大家子,和孤獨的愛德蒙相反,然而這一家人之間的「愛」,除開凡蘭蒂與癱瘓祖父彼此扶持的親情(第五十八章),似乎還不及愛德蒙和那群走私犯的情誼(第二十三章愛德蒙為尋寶裝受傷,令走私販們相當擔心)

原埃及王號會計鄧格拉斯,代表「貪欲」。嗜財如命、可以為此搞掉同事的他,是人人最不願在職場上碰到的傢伙。這樣一個人永遠也就是個暴發戶兼守財奴,即便買了藝術品,也不會受到藝術薰陶。於是乎當愛德蒙以伯爵的身分到他家,在庸俗的裝潢中,鑑賞那些名畫,便令他萌生敬佩之情。亦即故事伊始時無知的孩子,後來竟對那些無用之學嫻熟不已,超越了汲汲營營要躋身上流的弗南、鄧格拉斯,家境不錯的維爾福,甚至得以居高臨下地看一干啣著金湯匙出身的老貴族——原作這點十分讓人玩味,也讓我難以接受一九九八版大鼻子「變身」不夠成功,還要管家伯都西奧來教他餐桌禮儀。

(書中多次提到歌劇、芭蕾舞劇以及知名藝術家的名號,並表示伯爵對此類事物相當熟稔,如第四十一章阿爾培領伯爵參觀收藏,反而還聽伯爵介紹文物,直到伯爵看到李奧波德.羅伯特所繪美茜蒂絲的肖像;第六十二章伯爵語迪布雷討論所收藏的荷比馬等人作品。)

至於弗南,若要強調故事中的愛情線,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絕世英豪》把愛德蒙與弗南改為死黨,陷害的理由從情敵改成忌妒,固然增添了「危險的友情」元素,然而在這之外,人物的性格與反應都被簡化了:弗南是貴族出身、喜新厭舊的自大狂,財務白痴一個,不若原著馬瑟夫中將那般老謀深算;眼中只有權位的維爾福,這回成了弒父者。這種太過單調的設置,甚至還不如比僅有一百分鐘、砍掉多數角色、場景亦很簡陋的一九七五版呢。

 

▲伯爵因膚白牙尖在原作中被形容成殭屍/吸血鬼,於是《情迷德古拉》的劇組就在吸血鬼故事中猛加《基度山恩仇記》元素,甚至連海報都有向《絕世英豪》致敬的意思。

 

.如何復仇

他並不想整天地去望著那些黃金和鑽石,或留在基度山上,象一條龍似的守護著那些無用的寶藏。他現在必須回到生活中,回到人群中,到社會裏去重新獲得地位,勢力和威望,而在這個世界裏,只有錢才能使人獲得這一切,……錢是支配人類最有效和最偉大的力量。

——第二十五章

愛德蒙以伯爵的身分在羅馬「救」了阿爾培以後,順勢來到花都巴黎,進入社交圈中打開知名度。然而這部份在原作中長達三十二章(第三十九到七十一章),種種買馬賣馬看賽馬、吃早餐打橋牌、赴宴設宴、聽歌劇等瑣事,很難一一在影劇中表現,因此編劇大多高度化約這些劇情。

《絕世英豪》索性讓伯爵在自己舉辦的大型晚宴中,乘熱氣球自天而降,藉由奇觀抓住巴黎人的目光。

看過《絕世英豪》,再看美劇《情迷德古拉》(Dracula, 2013),一定會覺得許多場景似曾相識——這版德古拉除了繼承柯波拉版《吸血鬼》(Dracula, 1992)的轉世元素,還加上了「復仇」成分。劇中德古拉扮成美國富豪,帶著黑人助手蘭菲爾德來到英國,要釣墮他為魔、殺他髮妻的組織上鉤。他組織了大型晚會,集結倫敦名流,再以地磁力亮起電燈,讓眾人嘖嘖稱奇。這不就是帶著僕人阿里的基度山伯爵,在一八九〇年代復生嗎?

 

基度山伯爵外貌雖像吸血鬼(舊譯「殭屍」),又能夜視(第二十二章),卻沒有他們的超能力,而僅有過人的財富與意志。

復仇實難,一來想慢慢折磨仇人,讓他們嚐到自己領受過的痛楚;二來革命已遠,法治、吏治漸上軌道(第四十四章伯爵管家、原走私犯伯都西奧的自白中曾明確提及),要怎麼在體系內搞垮位高權重的仇人都是問題。愛德蒙種種高明手腕,簡單來說就是「挖坑讓仇人自己跳」模式。即便他的仇人都是老詐包,沒有那麼容易跌進陷阱,但那些反社會人格的傢伙,犯的罪還少了嗎?

他將維爾福與鄧格拉斯夫人當年活埋的私生子帶進社交圈,給了陰狠的維爾福夫人一點「輕則治病,重則致命」的秘藥,讓鄧格拉斯向希臘銀行打聽弗南戰時往事,又讓希臘公主海蒂在貴族院作證,舉發弗南為發財出賣主子的過去。

 

▲海蒂指控弗南的地點是位於盧森堡宮的貴族院,四一版以來不少版本努力還原,看五四版多麼逼真!九八版似乎還取實景呢(實景圖源:JivaroBapti)。

 

那華麗麗的、眼看離成功就差幾步的復仇之路,卻因惻隱之心而差點前功盡棄——與阿爾培決鬥前夕,愛德蒙只因美茜蒂絲一席話,寧可讓仇人弗南的兒子活著,自己死!「在我決心為自己復仇的那一天,為什麼沒有把我的心剜出來!」愛德蒙自問(第八十九章)。幸而美茜蒂絲沒打算把這事全讓他承擔,主動向兒子道出真相,阿爾培對父親的敬愛於焉不存(第九十章)

復仇之道的第二個轉折,始於維爾福夫人對繼女凡蘭蒂下毒(第九十三章),而凡蘭蒂是愛德蒙恩人摩萊爾之子瑪西米蘭的未婚妻,於是愛德蒙決定出手救她(第一〇〇至一〇五章)。維爾福夫人攜子自盡、維爾福見狀發瘋後,他又想救無辜的孩子,卻是徒勞(第一一一章)

動畫《巖窟王》中的伯爵復仇失敗,倒不是因為他心軟,而是他復仇之心太甚,吞沒了自己。難道拿掉了原作中的信仰支持,伯爵就只能當「復仇鬼」嗎?不,愛德蒙不是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謝幕》(Curtain, 1973)中以操弄人心為樂的教唆犯,亦非艾蜜莉.勃朗蒂(Emily Brontë)《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1847)中要進墳墓抱著分手情人的復仇狂魔。

他無疑是孤獨,憤怒而感傷,但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重義輕財(甚至還立名目給給美茜蒂絲一筆生活費,見第九十一章),仍未離善與光明太遠。原作如此,多數影視版本的《基度山恩仇記》(甚或《刺激一九九五》)亦然。

 

▲五四墨西哥版、七五版強調愛德蒙與弗南的鬥劍橋段,後來這個元素被《絕世英豪》所繼承。

在原作中,愛德蒙的復仇對象依序是弗南、維爾福、鄧格拉斯,但由於愛德蒙、美茜蒂絲、弗南的三角關係,偏重「愛情」的改編作品如一九五四法版、五四墨西哥版、六一版、七五版都把弗南放到最後「處理」。原作中只有嗆聲而未進展到持劍相對的愛德蒙與弗南對決橋段(第九十二章),幾乎每一版都演變成鬥劍(連原作派的七九版也不免花拳繡腿一下),特別五四墨西哥版與七五版片長相當短,因之對決場面的篇幅顯得特別長(七五版伯爵亂入貴族院,還跟弗南對打到桌上,頗傻眼)。《絕世英豪》亦然,而且末了還加入布萊克莫爾《羅娜.杜恩》(Lorna Doone, 1869)女主角中槍橋段,讓故事更戲劇化——企圖自殺的維爾福與早早就交給警方的鄧格拉斯,在這個版本中變成沒那麼重要的角色。

▲二九、三四、六一版本的貝尼台多揭發自己與維爾福關係的那幕,都加了伯爵出庭作證橋段。

 

原作維爾福私生子(伯都西奧養子)在法庭自揭身分的橋段(第一一〇章),相當有張力,但愛德蒙在這場景卻沒有甚麼表現——大部分編劇、導演似都無法忍受這點,於是乎一九二九、一九三四、一九五四法版、一九六一版紛紛令基度山伯爵上法庭作證,三四版甚至還讓他在法庭上身分大公開(演變成公審伯爵,還讓他發表愛國宣言,真是夠奇葩了);至於《絕世英豪》則索性刪掉了這個橋段。

鄧格拉斯好歹有在《絕世英豪》中現身,在一九四三、五四、六一版是消失了的,而我卻以為在原作中鄧格拉斯的下場相當重要。

《舊約聖經》中,上帝要求摩西設置「逃城」(Cities of Refuge,或譯「避難市」),使誤殺人者可以躲入城中,避開復血仇者;然而如果避難者出了逃城,復仇者殺之無罪。亦即復仇者能否成功復仇,還有點看老天臉色的意思在。

鄧格拉斯構陷愛德蒙,並不是無心。他是個眼中只有財產,為此搞掉擋路者,不在意老婆搞七捻三、要把女兒嫁掉換錢致使女兒女女私奔的傢伙(第九十八章),然而在《基度山恩仇記》最末,愛德蒙見到維爾福的慘狀,以及鄧格拉斯財產全失,鬢髮一夕全白的樣態,惻隱之心頓生,遂以天意為名,放他一馬。

 

 

▲四三版與《絕世英豪》(〇二版)最末的伊夫堡,後者是在馬爾他的科米諾島(Comino)取景。

 

.復仇者將往何處

人類的一切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第一一七章

《基度山恩仇記》的最末幾章,愛德蒙離開了巴黎,回到故事開始之處:馬賽、伊夫堡、羅馬,以及基督山。

大多數改編影劇中,在馬賽與基督山之間,伊夫堡的回顧是被略過的。

一九四三版沒有凡蘭蒂,不需要到基度山島讓她跟瑪西米蘭重逢,因此愛德蒙與海蒂是從馬賽港乘船離開,鏡頭最後定在馬賽港外的伊夫堡,暗喻愛德蒙已從昔日的惡夢中解脫。二〇〇二年的《絕世英豪》由於刪掉了海蒂與摩萊爾一家,也不必為他們安排收場,而結在愛德蒙與家人、忠僕佇立伊夫島。愛德蒙說他買下這個島是為了展開新生活,又說希望法利亞神父安息,最後畫面帶到不知名犯人刻在愛德華牢房牆上的「上帝將會伸張正義」——

原作中愛德蒙回到伊夫堡的橋段沒有這麼光明,充滿了政治諷刺:伊夫堡在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之後,已無犯人,還成了觀光勝地!愛德蒙登島聽了一大段莫名噴飯的旅遊導覽之後,才知道人們都以為越獄是自己策畫的,法利亞長老不過是個瘋老頭;至於當年越獄的繩梯、工具,都被賣給錢多到發慌的觀光客了。

那些以訛傳訛的軼聞或舊日生活點滴,對他而言都無足輕重,他到伊夫堡要尋找的是長老窮盡畢生心血寫的《義大利統一論》。導覽取來旁人眼中的爛紙給他,而他以為那是僅存的寶藏了(第一一三章)。如果這個故事要有續集,應該是義大利人來拍吧——儘管愛德蒙曾以水手辛巴達的身分說「當我把巴黎的事情了結以後,我就要去死在東方」(第三十一章),但他確實應該繼承長老的遺志,攙和到半島後來數十年的故事裡。

至於主角的信仰,儘管僅有美茜蒂絲質疑愛德蒙「神的代理人」身分(第八十九章),而愛德蒙復仇相當成功,原作最末還是重複基督教世界「人不可取代上帝」的老生常談:愛德蒙在給瑪西米蘭與凡蘭蒂那封「等待與希望」的信中如是寫(第一一七章),但與其說他是懺悔,不如說他脫離了地獄使者的身分,又重新拾回平凡人的喜悅。

(我所不明白的是,愛德蒙在第一一二章對瑪西米蘭說:「我們所喪失的朋友不是安息在大地的胸膛裡,而是深深地埋在我們的心裡……我就有這樣從不曾離開過我的兩個友人……一個給了我這個身體,一個給了我智慧。」給智慧的是法利亞,另一個不可能是他爸吧!)

 

即便主角在伊夫堡回顧過去氣勢磅礡、以細繩繞指當婚戒的女主角表現出女性的自主與創意,《絕世英豪》這個給仇人戴了綠帽,最後找回老婆兒子的故事,顯然是個太過歡樂的好萊塢改編版本。同樣把阿爾培改成愛德蒙親生子的印度電影《錯誤》就很悲劇,最後的結局竟然是海蒂跟阿爾培湊對,愛德蒙原諒幫人養子二十年的弗南默默離開……

回過頭來看原作,愛德蒙在馬賽的小樓裡與美茜蒂絲會面,其實言談之間隱約有點復合意思,倒是美茜蒂絲堅決告別——她只能帶著對愛德蒙的愛,及對自己的恨向墳墓(第一一二章)。愛德蒙雖然復仇成功,卻「再也回不去了」,是寵物般等待主人回家的海蒂(情形可見第九十二章,個人覺得她反應超像我的狗狗),投懷送抱解救了他。「接受海蒂的愛」這讓讀者甚為不平衡的「老少配」結局,改編為影劇時,就造成編劇的困擾:

愛德蒙最後應該和美茜蒂絲破鏡重圓,或是跟海蒂乘帆遠颺?

一九三四年好萊塢版、九八法國大鼻子版《基度山恩仇記》與二〇〇二年的《絕世英豪》,不約而同讓老情人再續前緣。

一九六一版的愛德蒙拒絕了美茜蒂絲的復合請求,七五版則反之,兩部結尾都是愛德蒙獨自乘船離去。

古早時代,二九版的愛德蒙與海蒂到阿拉伯世界逍遙去;四一版的海蒂與伯爵,在洞窟中與瑪西米蘭、凡蘭蒂成了兩對璧人;四三版、五四版、七九版、八八版與《大報復》的愛德蒙如同原作,與海蒂在船上,漸漸融到海天一色的背景裡……

 

▲從《基度山恩仇記》到《刺激一九九五》,結局「配對」的轉變;《基度山恩仇記》結局「接受海蒂→乘船遠颺」示意圖取自力圖切合原作的七九版。

或許,二十一世紀受歡迎的結局該如《刺激一九九五》所創造,多年後讓美劇《怪醫豪斯》(House M.D., 2004-2012)效法的——

和好友約在天涯海角,在Bromance的境界中,破解孤獨。

 

.各版基度山恩仇記

片名 〔☑有3區 出品/片長 主演,年齡
→簡介/☆還原度(即忠於原作程度)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08美國/?分(短片)

Hobart Bosworth, 42
→默片,在芝加哥拍攝,共分成五幕。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13美國/60分鐘

James O'Neill, 66
→主演是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 1888-1953)的老爸!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18法國/?分×15(總長約300分)

Léon Mathot, 32
→原產地法國初次拍攝,據說是法國拍的默片裡比較接近原作的一版(參考)。
Monte Cristo douban

1922美國/100

John Gilbert, 35
→福斯公司製作的默片,近年在捷克找到孤本。貌似以白髮來區分青年/中年主角始於本片。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29法國/223(分上下集)

Jean Angelo, 44(很胖)
→黑白默片,部分片段手染上色。整體來說舞臺劇痕跡重,演員都很「臭老」,伯爵空手斷劍讓我爆笑。利用錯視做出來的布景相當誇張,外景倒是漂亮。/★★★☆☆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34美國/113

Robert Donat, 31(很粉味)

→初次拍成有聲電影,往後好萊塢改編多少帶有此部的「特色」:鬥劍場面、快樂結局。/★★☆☆☆
El conde de Montecristo douban

1942墨西哥/165

Arturo de Córdova, 35(胖)

→拉丁美洲首次攝製,雖然連貴族院都努力仿了,但攝影打光與外景的水準顯然遠不如同時期的好萊塢與歐洲……/★★★★☆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43法國.義大利/183

Pierre Richard-Willm, 47(最有貴族風範)

→二戰期間淪陷區的大製作,有詩意寫實主義的味道。砍掉鄧格拉斯之外,劇情大致忠於原作。PRW本身就是藝術家啊,伯爵的品味不用演就有。/★★★★☆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54法國/183

Jean Marais, 41

→首部彩色版,與43版同導演,不過劇情改得更加活潑通俗且加強愛情線。/★★★☆☆
El conde de Montecristo douban

1954墨西哥.阿根廷/102

Jorge Mistral, 34(最裸露)

→當時歐美已進開始拍彩色片,但拉美仍以黑白片為主流。/★★☆☆☆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56英國ITA30×39(首部電視影集)

George Dolenz, 47

→改成當時流行的劍俠單元劇形式,那幾年羅傑.摩爾也演過《艾凡赫》單元劇影集哪。/★☆☆☆☆
Cond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56巴西/?分(電視影集)

José Parisi, 39

→葡語影集,目前網路上資料最少的版本。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61法國/180

Louis Jourdan, 40(一臉不爽)

→偏重「愛情」線的版本,感覺稍欠,又可惜路易兄老得快,沒有在他最美時演這部片。/★★★☆☆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64英國BBC25×12(電視影集)

Alan Badel, 41

→目前 IMDb分數最高的版本,但看片段布景相當簡陋。
أمير الدهاء(狡猾王子) douban

1964埃及/131

Farid Shawqi, 44

→阿拉伯版,故事全發生在沙漠中,因為獄卒無法「拋海棄屍」主角越獄時只好殺人了……/★☆☆☆☆
Il conte di Montecristo douban

1966義大利/60×8(電視影集)

Andrea Giordana, 20(最年輕俊美)

→情節相當忠於原作,棚內景雖擺設細緻,但受限於當時電視機小小一台,拍攝時只好動不動來個臉部大特寫免得觀眾目珠脫窗。/★★★★★
De graaf van Monte Cristo douban

1972荷蘭KRO/?(電視影集)

Wim de Meijer, 35

→音樂劇版,但這並非後來法蘭克.韋洪(Frank Wildhorn)譜寫、在德國與瑞士演出的那一部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73澳洲/60

 
→首部動畫版,雖然劇情很簡陋,卻是諸動畫版中最「正常」的。/★★★☆☆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75美國/100(3區DVD片長)

Richard Chamberlain, 41(迷你影集之王)

→張伯倫相貌堂堂身材佳,但劇情極度濃縮、伯爵亂入貴族院與弗南鬥劍讓人傻眼。場景沒法國拍的幾個版本壯闊,海蒂由黑人演員扮演。/★★★☆☆
大報復 douban

1977香港TVB45×67(電視影集,篇幅最長的版本)

鄭少秋30
→民初版,馬賽改汕頭,巴黎改上海,主角坐牢坐了足足七集(有冇搞錯呀),稍嫌冗長,但細節高度還原原作,連歐琴妮.鄧格拉斯跟女友私奔都演了/★★★★★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douban

1979法國.加拿大/60×4(電視影集)

Jacques Weber, 30(妝容力圖接近原作)

→為挖寶藏裝摔傷都演了,劇情最接近原作。JW在這部看起來還不錯,可惜80年代中急速老化。/★★★★★
日本巌窟王 douban

1979日本NHK50×23(電視影集)

草刈正雄26

→故事背景改到江戶時代島原之亂前後,主角變成旗本武士,海蒂則是琉球公主;坂田晃一譜寫的片頭曲,比許多大河劇還優美。
പടയോട്ടം(錯誤) douban

1982印度/156

Prem Nazir, 56
→南印度馬拉雅拉姆語版,主角設定為落難王子,被賣到奴隸船,回歸時變成阿拉伯王子。整體妝容與特效相當地雷,神經纖細者勿看/★☆☆☆☆
Узник замка Иф douban

1988蘇聯/236分鐘(電視影集)

Viktor Avilov, 35

→男角醜女角美,伯爵僕人改成東亞裔。取景跑遍蘇聯,布哈拉大喚拜塔、聖彼得堡凱薩琳宮都入鏡。倒敘、電子樂及民族風舞蹈獨特,卻有實驗過頭之嫌。/★★★☆☆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91澳洲/48

 
→動畫版,後段搶鑽石天雷滾滾。 /★☆☆☆☆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douban

1997美國/45

 

→動畫版, 畫風有點像飛天小女警,相當奇葩。/★★☆☆☆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douban

1998法國/382(電視影集)

Guillaume Depardieu, 28; Gérard Depardieu, 50

→大鼻子這版走喜劇路線,海蒂戲份砍,伯爵的管家伯都西奧變男二號。/★★★☆☆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絕世英豪)douban 

2002美國/131

Jim Caviezel, 34

→側重動作場片,變成劍俠片;加強愛情線,改成主角死黨的弗南戲份大增,海蒂則被刪除。JC美則美矣,皮膚太黑(我1998年就粉他但不愛這部)。/★★☆☆☆
巌窟王 douban

2003日本/24×24(長篇電視動畫)

配音員:中田譲治
→混入《群星,我的歸宿》情節改成太空歌劇,採阿爾培視角敘事,詳細評論見此/★☆☆☆☆

註:一九五八年泰米爾語片《凡堡少年》(暫譯,原名வஞ்சிக்கோட்டை வாலிபன்),及重製印地語片《堤拉克王》(暫譯,原名राज तिलक),亦聲稱靈感來自《基度山恩仇記》,但劇情更動幅度太大,故不列在此處。

 

.推薦連結

豆列:基度山恩仇記改編列表

柚子:我恨哪(各版改編與原作對照分析,以〇三年日本動畫《巖窟王》為主。)

方城主:最近看的各種版本的基督山伯爵(以九八大鼻子版為主。Wordpress

 

.相關文章

改編名作,自尋死路?——Gonzo的七武士、巖窟王與羅密歐×茱麗葉

黑白研究院:讀書室小說

黑白研究院:放映室—電影 v.s. 原著

黑白研究院:放映室—外國電視好好睇

 

豆列:基度山恩仇記改編列表

IMDb List: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最新消息

烹鶴報:讀書室

烹鶴報:放映室

烹鶴報:動漫館